門店零售之殤,該如何破局?

“
商業做到極致,都會上升到哲學高度。門店零售哲學的本質在于:誰能更高效地服務消費者,誰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極致體驗。
很多門店零售商發布了第一季度財報,令人大跌眼鏡的成績再次引起人的注意。
曾經一度超越沃爾瑪的商超巨頭永輝,第一季度營業收入263.34億元,同比下降9.99%;

高鑫在226個城市共擁有461間門店,總建筑面積約為1,246萬平方米。高鑫借助國內超過200個城市共400多間實體店加強其B2B及O2O業務。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5個月實現收入約人民幣1243.34億元,同比減少2.01%;
中百一季度實現營收34.89億元,同比下降11.76%等等.....
不僅是一些商業巨頭營業額數據直轉下降,線下很多小型門店,由于經營不善,越來越多的商鋪閉店。街上到處是“商鋪出售”、“商鋪出租”、“商鋪轉讓”等顯眼的廣告。
隨著國內的綜合零售和創新零售業態不斷崛起,外資零售商大撤退的戲碼開始不斷上演。近在眼前的就比如高鑫零售委身阿里;樂天瑪特全面退出中國;沃爾瑪站隊騰訊、京東;家樂福賣身蘇寧......百貨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去年年底,梅西百貨就在天貓旗艦店中發布了撤店公告,未來只會通過美國官網繼續服務。
現在門店門店零售要么選擇“賣身”,要么選擇退出市場,關門大吉。

Part 1
壓死實體店的“真兇”:實體店租金年增20%
Rent increase
壓死實體店的“真兇”:實體店租金年增20%
實體店經營成本的增加以及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少實體店商家感覺生意難做的重要原因,其中鋪面租金上漲令不少實體店經營者苦不堪言。
早在2016年就有數據顯示在內貿流通領域,店鋪租金占實體店經營成本約30%,而近年來實體店鋪租金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約為銷售額平均增速的2倍,這對實體店經營造成很大壓力;

另有媒體統計,目前二三線城市商業街上的專賣店,一年房租200萬—300萬元,很多專賣店年銷售額也就只能做到幾百萬元,刨去人工、稅收、水電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就連一些大型的連鎖品牌也因為沉重的租金壓力面臨兩難境地,有的所處地段不錯,多年來也已經在店鋪附近培育了一大批忠實顧客,要放棄實在太可惜,不放棄又利潤菲薄。
Part 2
“數字化”成企業換新關鍵詞
Enterprise renewal
數字化轉型有各種手段和方式,但終極目標是企業通過轉型獲得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突破發展中的瓶頸,應對不斷涌現的困難和挑戰,所以轉型承載著企業賦能的期望。
對企業來講,瓶頸和挑戰是現實的和時刻存在的,所以期望賦能效率要高,能力提升要快速看到效果。但如同拔苗助長,通過“拔”的方式“長大”的苗注定長不成參天大樹,無論人員的能力提升還是組織整體的成長都需要時間周期,否則難以給企業帶來真正的效益。

在數字化的商業場景里,商業模式實現了重構,消費者得以更加親近自己的服務商(此處非供應商,因為供應常常意味著批量化供應,無法照顧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而服務商得以更加了解一線用戶的直接需求,商業場景的轉換,從端(消費者需求)到端 (消費者交付)的變化,不僅僅是數據維度的變化,數據量級的指數變化,更考驗的是企業如何利用先進技術更好地處理、儲存、建模和利用。
Part 3
商鋪越建越多,客戶被分流
Enterprise renewal
就如住房資源一樣,在過去商鋪資源也非常稀缺,因此也就出現了一鋪難求的現象。商鋪少,開的店鋪自然也就少,而人們對商品的需求卻也非常大,因此在過去生意非常好做,對于很多人來說,過去開店就能夠掙錢。
然而,現如今實體店不僅有網店的沖擊,就是實體店之間競爭力度也越來越大,這是因為隨著商鋪的越來越吃香,開發商修建的商鋪越來越多?,F如今,只要是一個小區下面修建的都是商鋪,沒多遠可能就會有新建的商業街和商場。顧客就那么多,商業街和商場太多自然會造成顧客分流,也就也導致了很多商鋪生意越來越差。

就比如一些老牌大商場,隨著周邊新建的商場發展起來之后,這些老牌大商場就會慢慢被淘汰。其他商鋪和商業街也符合同樣的道理。隨著生意越來越難做,自然會不斷有商鋪倒閉。對于商鋪的主人來說,他們更加習慣收租金,由于開店投資成本高,還有很大概率虧損,這就導致了如果商鋪出租不出去,房東寧愿空置商鋪,也不會自己去開店做生意。
最近十年,電商、微商的快速發展,最突破性的改變就是把中間環節全部打掉了。你可以通過電腦、手機買到源頭廠家,甚至是全世界的商品,只需要支付郵費就行。沒有了中間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
電商之所以能在這些年快速發展,就是抓住了消費者希望能買到更加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傳統零售居高不下的零售價之間的矛盾。如果事情一直照這樣發展下去,可能傳統零售的日子會變得越來越艱難。因為線下實體除了“即時體驗”這個唯一的優點,其他各方面都干不過線上。而且,居高不下的房租成本也是壓在實體頭上的一把大刀。

即便如此,仍然有些產品在線上是不好買的。比如,你要去買一個床墊,在網上只能看看參數、規格,但卻不能躺在床墊上,親身體驗床墊對你全身的支撐。這種體驗是很難在線上完成的。
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傳遞,但讓消費者損失了對產品的即時體驗。
Part 4
線下門店的價值受到重視有三方面的原因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首先是線上流量已經瓜分殆盡,并且沒有多大增長空間?;ヂ摼W公司獲得新增流量越來越難、代價越來越高,于是紛紛到線下尋找“流量入口”。
其次是線上購物的固有缺陷。例如,展示品類雖多,提供的信息卻相當有限。網上相中一款6000多元的筆記本電腦,鍵盤手感如何、顯示器看著舒服不舒服,不到線下店看看真機就下單?鞋子舒服不舒服眼睛沒法告訴你!凡此種種,都是沒法單純靠網上體驗來解決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電商發展到今天在社會商品總零售額中的占比在20%左右(其中阿里約占12%)。80%的消費行為仍然發生在線下。但線下商家是一盤散沙,運營效率、供應鏈管理、客戶管理、IT技術全面落后于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頭部互聯網企業在上述各方面積累的巨大優勢,不可遏制的向線下“溢出”。
2017年末,蘇寧擁有各類線下門店3799間,總面積505萬平米。其中,1499間“電家3C”是主力,平均面積3000平米,坪效1.87萬;2215間“蘇寧易購直營店”是蘇寧布局三四線市場的主力,平均面積160平米,坪效1.85萬,2018年計劃新開3000間;53間紅孩子母嬰店平均每間2064平米,2018年計劃增開150間;便利店是蘇寧伸向社區的“觸手”,2018年計劃增開1500家。

“新零售”就是在原來傳統零售的基礎上,通過科技的手段,提高了效率,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新零售”還是“智慧零售”,都繞不過“融合線上線下”這個環節。不想被時代拋棄,就緊跟時代步伐。
產品還是原來的產品,買的人還是那群人,只不過交易的方式和地點變化了。
但其本質仍然沒變,只是零售的一種變形而已。


